醫(yī)學紅外熱成像技術最初是由蒙特利爾的Lawson設計并首先應用于患者的,同時報道了兩名乳腺癌患者,顯示出腫瘤部位的溫度升高。之后,在對200例乳腺癌的紅外調查中報告,還發(fā)現(xiàn)受影響的皮膚區(qū)域溫度升高。這些研究可能被認為是醫(yī)學紅外熱成像的起點。
為了提供客觀的方法來分析皮膚表面溫度讀數(shù),開發(fā)了紅外熱成像指數(shù)來量化。該方法隨后被用于具有不同疾病的幾項研究中。所有研究均顯示藥物對體溫指數(shù)的影響,隨著癥狀緩解,體溫指數(shù)恢復至基礎水平。通常,結果確立了穩(wěn)定環(huán)境的概念,將其作為可靠技術的許多要素之一。
目前,已經提出了用于醫(yī)學紅外熱成像定量的其他方法,例如:(i)熱分布指數(shù)(HDI),由分布在受影響區(qū)域的平均皮膚溫度±測量值的標準偏差組成,(ii)與低密度淋巴細胞(LDL)相關的復合熱成像指數(shù)(CTI),(iii)歸一化紅外熱成像指數(shù)(DTn)。在20℃的房間中對熱穩(wěn)定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了20分鐘的評估,結果顯示HDI結果更好地與臨床觀察相關。
圖為在治療隨訪期間,在不同情況下捕獲的麻風皮膚病變的實際照片和紅外熱圖像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上到下:第0天,第59天,第87天和第257天
先前提出的醫(yī)學熱成像方法可測量受環(huán)境溫度和患者新陳代謝顯著影響的局部溫度。因此,對任何特定位置的溫度讀數(shù)進行標準化的方法將在醫(yī)學實踐中大量使用。歸一化的紅外熱成像可以為早期準確地檢測反應提供手段。
在這項研究中,提出并研究了平均無量綱溫度在紅外熱成像分析中的應用。為此,將其應用于一個不確定的麻風病和丙型肝炎的案例研究。從患者接受麻風治療的那天開始,對一名50歲的麻風病不確定的男性和20年的丙型肝炎病史進行了587天的監(jiān)測。丙型肝炎的標準療法在30天后開始。定期進行視覺觀察和標準化的紅外熱成像,以評估對麻風治療的反應。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盡管存在可變因素,但歸一化的紅外熱成像能夠在87天內檢測到麻風病治療的有效性。環(huán)境條件,而色素沉著僅在182天內開始。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和利巴韋林聯(lián)用不會影響患者對不確定的麻風治療的反應。但是,為了更好地評估麻風病和丙型肝炎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應同時調查兩種情況下同時接受治療的較大患者樣本。
結論是,采用標準化的方法,有可能產生用于高分辨率紅外熱成像溫度讀數(shù)的分析標準,以用于麻風治療中皮膚病變的診斷和隨訪,而與中心體溫和局部環(huán)境溫度無關,并且可能適用于所有其他皮膚可檢測的病理,無需環(huán)境控制的實驗室和復雜的規(guī)程。
參考文獻
J.V.C. Vargas a,*, M.L. Brioschi a, F.G. Dias, et al. Normalized Methodology For Medical Infrared Imaging. 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